不会打鼓的混音师不是好制作人——Waves访独立音乐制作人墨鱼

Bill Chu admin

不会打鼓的混音师不是好制作人——Waves访独立音乐制作人墨鱼

640.webp.jpg


墨鱼(网络ID:Cuttlefish),独立音乐制作人、作曲编曲人、录音混音和现场调音工程师、音乐教师、鼓手。受到日本传奇音乐人Yoshiki的影响,被音乐的魅力深深吸引,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喜爱音乐到专注音乐再到授业解惑,从专职制作音乐到为专业音乐媒体撰写文章;从日系到欧美再到中国本土,风格跨越传统到现代,墨鱼对音乐工作的涉猎非常广泛。而从他制作的音乐项目履历里,我们看到了Days乐团、汐音社等“二次元”原创音乐团队,也有不少《剑网3》、《全职高手》等热门IP的音乐内容,可以看出墨鱼非常支持基于传统文化的原创音乐制作。下面就来听听他与Waves聊自己的音乐故事和个人体验。

  

您在国外学过音乐,回国又教过音乐。请讲讲从学音乐到教音乐这个经历里的故事吧。

 

我曾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主攻录音艺术,获得了现代音乐学硕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导师是美国作曲家Kevin M. Walczyk博士。所学主要课程包括:研究生音乐概论、现代音乐学、现代音乐阅读、美国音乐史、录音与媒体制作、音乐音频工程、大学音乐教育、电脑音乐制作、作曲与管弦乐配器学、打击乐演奏、流行音乐合奏等等。

 

我个人当时最感兴趣的课程是一些音乐相关的审美、文化艺术、哲学、历史等等课程,还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研究的专门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深层次的艺术探索非常重要,在培养独立思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脱离老师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真的是受益匪浅。我的导师在为本科生讲授“电脑音乐制作”课程时,也曾多次让我讲授其中部分章节并解答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从中得到很大锻炼,也培养了对音乐教育的极大兴趣。

 

我的那些国外同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别强,不会被一些观点轻易左右自己的思维——这点其实也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上课时,经常会出现师生激烈争论的场景,虽然大家不至于吵起来,但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学术上的激烈思维碰撞,令人印象深刻。

 

国外的音乐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俗称的“作品说话”。学校从招生开始就将作品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学术论文。音乐类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论文同样也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只作为辅助,更看重的则是专业上的能力是否达到毕业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更能深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2013-2015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科技系担任本科教师职位,主要讲授音乐录音、混音技术、声学基础、合成技术、数字音频和多媒体制作等等课程。现在国内在越来越多地开设现代音乐、录音制作相关的专业,是一件好事情。论教学,国内外差异肯定会有,但目前国内大学的硬件设施已非常完善,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

  

现在工作您都使用哪些设备?

 

我是一个微软党,目前用最新版本的Windows 10,数字音频工作站(DAW)是CAKEWALK SONAR PLATINUM白金版。当然主流的那些DAW也基本都会用,在必要的时候就会去用它们,并不局限于平台,只是以习惯为主。插件方面Waves家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类型很全面,用它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还用过一些主流的比如Slate、UAD、Celemony等等。

 

硬件我比较喜欢Cranesong家的东西,以及NEVE先生设计的东西。还有一些经典的Vintage设备,比如NEVE、SSL、Neumann、Telefunken、AKG等等。

 

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人永远比任何设备都重要,在艺术创作中,人起到的作用永远占据首位。

 

讲讲您和Waves的机缘呢。


我在十多年前刚开始自学音频处理的时候,就知道了Waves的名字,也尝试过一些经典的插件。Waves家的插件涵盖范围非常广,可以说通吃了所有的领域,录音混音、现场扩声、影视后期制作等等,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插件有大师们的签名款,比如CLAKramerManny MarroquinGreg Wells等等;还有一些模仿稀有经典老式硬件的,比如J37、TG12345、Abbey Road Plates/Vinyl等等。

 


墨鱼(Cuttlefish)钟爱的几款Waves大师签名系列

 

您也是个鼓手,那对于鼓录音和制作一定很有研究吧?

 

是的,我有好几支自己的乐队,经常会有演出。各类风格都有涉及,摇滚、流行、古风、爵士等等。鼓的录音和制作当然是我的强项!

 

现场演出时会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注意的细节也很多。因为我经常除了打鼓还会负责跟调音师进行沟通(甚至有些时候亲自调音),或者现场播放采样工程和同期录制等等,人的精神就会始终保持紧张。当然,每当正式开演的时候,这种紧张情绪就会缓解不少。

 

在工作室里整个人就比较轻松一些。但由于是玩乐队出身,我个人非常喜欢Chris Lord-Alge大师在混音上的一些独特理念和设计。他自己也说过最喜欢的其中一部分就是鼓的混音过程。


640.webp (2).jpg

Chris Lord-Alge用于鼓调整的CLA Drums

 

对于我个人来说,鼓的混音我首先会从整体入手去感受鼓的演奏风格和整首歌曲的风格,然后从Overhead(吊顶话筒)下手去做一个整体的把控,接着再去平衡鼓的每个单独部分。其中CLA Drums里边的设计非常精巧,CLA大师精心挑选的几个不同频点的衰减和提升,可以让鼓的各个部分立竿见影得到不错的效果,同时最新出的CLA Mixdown的提升作用也不可忽视。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插件!

 

从2010年起您担任Midifan网站的特约编译作者(笔名:PrincessX),写过很多文章和新闻稿。在编译外文技术类稿件的过程中,自己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这里边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中能学到更多东西,不仅加深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和学习,在技术上也能得到不错的提高。不管是编译文章,还是评测软硬件设备,都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在分享知识和见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非常感恩能有这样的机会。

 

您编写过很多的SONAR的文章。现在SONAR遭遇了重大变故,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您对此怎么看?进而,您对整个音乐软件行业的发展变化有什么感想?

 

SONAR的变故只是资本世界的残酷游戏导致,跟软件本身好坏无关,真正的开发者并没有放弃,用户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好软件。多年来SONAR一直是Windows平台里当之无愧数一数二的DAW,并做到了每月定时更新,这在整个行业里是非常难得的。目前整个音乐软件行业正在经历一些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也经受了不少盗版冲击,对我们从业人员造成不少影响,但我认为只要大家继续不懈努力,前景会越来越好。

 

您还曾与多位获得过格莱美录音奖项的中外录音大师有过交流合作。具体讲讲都有什么收获呢?

 

在做一些音乐项目或是大师班/交流会等等环境下,我和几位大师有过交流与合作,他们是来自德国的Gregor Zielinsky(森海塞尔音频设计总监与国际部门总监,格莱美古典录音奖项获得者)、来自意大利的Luca Bignardi大师(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的御用录音师,曾获多次格莱美和拉丁格莱美提名)、来自美国的Hector Castillo大师(纽约Converse Rubber Track Studio录音室著名录音师),还有中国上海的陆晓幸大师(因《卧虎藏龙》电影原声而获得格莱美录音奖项)。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除了能学到大师们的独门秘籍以外,还能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方式和严谨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仔细学习的地方。

 

这些大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工作的时候非常认真,细致入微。例如,当时跟Luca大师一起录电声乐队和跟陆晓幸大师一起录弦乐,他们都会亲自来到录音间与乐手进行交流,针对不同的乐器声部寻找合适的话筒摆位、角度,甚至连乐手的座椅朝向都会亲自去作调整,检查每一个乐手的监听耳机情况等等,以达到更理想的录制状态,得到更完美的声音。这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每个细节也都值得反复学习研究。


未标题-8_02.jpg